行业动态
海口治理城市内涝三大举措:水体控制、海绵城市和管网改造
2017-06-05 10:15  点击:2755

  雨季已至。5月下旬开始,滨海城市海口遭遇高温的同时,也迎来了汛期。市政、交通、交警等部门处于随时备战状态,一如往年,正在进行积水点改造的部门徒增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

    5月20日、22日,海口接连大雨,导致多路段积水。对积水的原因,相关部门解释连续降雨量超过管网排水口径承受范围,恰逢河海高潮位顶托,部分排水管网建设滞后等。但这些早已是呼吁多年的问题。

    饱受暴雨之患已久的海口,被国务院确定为近年来内涝灾害严重、社会关注度高的60个城市之一。今年3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的通知》,要求60个城市低洼地段、道路集中汇水区域、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等易涝点,逐一明确治理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工程重点包括地下排水管渠(管廊),雨水源头减排工程,城市排涝除险设施以及城市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业内形象地用3个色彩来表述水务建设,蓝色(水体控制)、绿色(海绵项目)和灰色(地下管网)。而在国家两部委印发的通知中,除了对“蓝”“绿”“灰”基础建设硬件提出了诸多要求之外,还格外强调要重视管理层面的软件建设。

    对于海口而言,治理城市内涝之路到底该如何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中,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尤其强调海绵城市理念,坚持“生态引领规划、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蓝’‘绿’‘灰’基础设施相统筹”的原则,系统补齐城市应对洪涝短板,以保障城市水安全,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5条生命排洪沟

    ——优势为何不显

    与内地城市不同,海口北面临海,无论降雨多强,排向大海的距离很短。看起来这是优势,却为何积水?

    “主城区最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只有5条。”海口市规划局局长龙舒华此前负责市政局,他认为可以化繁为简来了解城市排涝系统。

    如果不把海甸岛、新埠岛算进去,狭长的海口主城区从东往西,依次是南渡江、美舍河、龙昆沟、秀英沟、五源河。约25公里的横跨幅度,无论雨落到何处,兜兜转转,最后都由这5个通道排向了大海。因此,这5条水系,被海口市政和水务工作者们称为“5条生命排洪沟”。

    城市雨水行泄通道或是河流,或是排水干沟,或是明渠、暗渠,上接城市管网系统。这两部分可用蓝色(水体控制)和灰色(地下管网)表述。

    南渡江目前主要承担了海口段上游农村的防洪排涝职责。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所长黎军介绍,主城区国兴大道、河口溪、凤翔路等东西走向的道路,都有排往南渡江的通道,靠闸门控制河水上涨时的回流。当河水位高于城区排水管位,闸门关闭,泵站启动。但目前仅有国兴、流水坡和山内村3座雨水排涝泵站。

    一份专业机构对海口的排水防涝设施调研报告中,分析了城市规划发展给美舍河带来的排水压力。随着美舍河上游地区开发,流域地面硬化,入河流量增加;上游汇水面积大,暴雨期间沙坡水库放水,对美舍河造成排水压力;椰海大道北段、河口闸以北地区以及河道中下游地区,易出现漫堤情况;下游板桥路排水管网被挤占。

    龙昆沟虽只有2公里长,但汇入其内的水系众多,如红城湖、道客沟、金牛湖、东崩潭、西崩潭、东西湖、大同沟等。加之上游受开发强度增加,雨水汇流量增加,但龙昆沟的排水能力却没有提高,且下游受海潮水顶托影响,造成这个区域积水严重。

    秀英沟原本系统出口段管网设计标准较低,加之一些桥涵阻水,容易造成长时间深积水,被划分为内涝高风险区。此外,永万路建成后,周边旧城改造未跟上管网系统改造,也易积水。

    “每当降雨量大时,海口排洪体系立刻暴露出各种历史欠账和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表示。

    回顾海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区的急速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上游湿地面积和生态绿地面积不断萎缩,逐渐被已铺筑地区替代,原有可蓄存雨水的湿地变成硬质水泥地,增加了地面径流。以龙昆沟上游白水塘为例,早年自然吸纳雨水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亩,如今已不到500亩。

    5条“生命排洪沟”的排洪能力未有增长,甚至还有少许萎缩,但城区却在不断扩张。当水道的排洪能力削弱,以旧防洪标准建造的雨水排放系统,早已不能应付今天的排洪需要。

    积水点改造

    ——最末端的努力

    “积水点改造项目一路开绿灯!”

    端午节前,海口市长倪强在一次防汛碰头会上,对政府各相关部门提出要求。事实上,今年3月以来,海口多次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希望抢在雨季前赶出更多工程。

    在广大市民眼中,积水是点上的问题。市政部门亦针对每一个点,提出了解决方案。

    截至2015年雨季前后,与市区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或重点实施的有道客沟排洪工程,龙昆南路、人民大道改造工程等,火车东站附近如道客村金竹园、龙昆南路中国城段、风翔路与龙昆南交汇处等,这些严重积水点的积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2014年至2016年,海口市政府共投入市本级财政经费约5700多万元,对全市积水较严重的20个积水点进行改造,解决了龙昆南路山高小学、城西路南航司令部等9个路段的逢雨必积问题,缓解了滨海西路、海秀东路等11个路段的积水。

    黎军解释,防洪标准、内涝标准、管网设计标准、河道护堤标准分别不同。早些年的排水管网普遍采用一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只能满足24小时降雨量小于或等于35.5毫米(海口改造均达到50毫米)排水。“对海口而言,这个标准显然是比较低的。”黎军认为。

    但超过50毫米呢?

    海口对积水点的认定为,当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气象部门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时,道路积水深度达到或超过15厘米、退水时间达到或超过1小时且积水范围大于50平方米的路段。

    据统计,5月20日强降雨持续时间4小时,最大降雨129.9毫米,造成全市共22条路段积水;5月22日降雨则持续时间3小时,最大降雨78.3毫米,造成全市共10条路段积水。

    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局长周健用数据说明了改造后积水点的变化,一是雨停后退水时间加快,二是积水深度和面积都明显缩小。将2016年8月18日6小时最高降雨122.1毫米停雨后的退水时间,与5月20日3小时最高降雨129.9毫米对比,琼山大道(儒教村、坡上村段)退水缩短了23小时20分,滨涯路农垦中学段缩短了18小时,广场路缩短了8小时,龙华路(一中转盘处)缩短7小时35分,金盛达段缩短近5小时,海秀路(长天、长滨、长彤)缩短4小时20分,龙昆南(大转盘处)缩短了2小时40分……

    市政管理局梳理出目前海口中心城区该局负责管养的路宽20米以上道路,共有16个易积水路段。此外,由各区管理的路宽20米以下的道路以及由各代建单位管理的道路中,也存在着一些易积水路段,如顺达路、苍峄二路等。

    “如果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就某一积水点改某一积水点,只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涝行为。”周健认为。

        跟进“海绵”理念

    ——让城市会呼吸

    硬质的地面,加速了水往低处流。

    5月20日海口强降雨的同时出现河水、潮水顶托。城西镇3小时降水129.9毫米,雨水来不及排入管网,从马路上哗哗流至附近的低洼地段——坡巷路与南海大道交叉路口。路口管网本应汇入龙昆沟,但龙昆沟水面已几乎与路面齐平,排水管口淹没在水位以下。于是,龙昆沟附近出现多处积水,过往车辆行驶缓慢。

    常规思路,海口主城区排涝只有一个方向,通过河、沟等行泄通道,往北进入大海。过去改造的积水点如此,正在着手和施工的改造工程亦如此。

    海口中心城区2017年列入改造的16个易积水路段,有的要把桥梁涵洞拉直,有的得结合旧城改造系统重构排水管网系统,有的要在早些年没有铺设地下管网的重要干道下新建排水干管……许多工程并不那么轻松。

    16个路段中,11个路段的雨水最终进入5条“生命排洪沟”。如滨涯路农垦中学段、金龙路与龙华西路口、义龙西路、大英山西路、海秀路、龙华路财盛大厦段的雨水均通过龙昆沟排出;南海大道药谷段雨水先排进工业水库,永万路(国科园段)雨水排入秀英沟;琼山大道雨水排入南渡江;长滨路永秀花园雨水排入五源河;勋亭路市场段雨水排入红城湖,规划进入美舍河。

    “上述改造中,除了3个路段是将雨水先排入工业水库、红城湖、金牛湖,有个缓冲,其他都走的是快排的灰色通道。”王晨认为,解决积水不得不采取这些工程措施,但单一的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且牵制了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建设模式就此在海口应运而生。

    近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聘请多家国内规划设计院,对海口积水排涝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去年中规院介入,对全市31个水体治理的同时,开始了海口海绵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要借助城市更新引领推进海口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工作,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海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张琦指出。

    海绵城市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学界的解释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王晨认为,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特指雨水的综合管理,即科学地考虑城市生态需求并改善城市的水循环过程,让水在城市的迁移、转化和转换等活动中更加“自然”。针对海口市降雨量大,汛期同时受台风、风暴潮、洪水影响,易遭遇潮水顶托、海水倒灌等特点,结合城市易涝区治理、防洪防潮工程建设等,海口应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措施相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把大自然本身的吸纳能力发挥出来,从天上来的雨水,不再只到海里去这么简单。美舍河的生态治水就是坚定不移地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会呼吸,与土壤相亲近。”海口市副市长顾刚表示。

   “三色”优化组合

    ——改革建管体制

    “按‘5·20’当天的降雨量来计算,龙昆沟的排涝能力还不到全流域实际汇水量的一半,再叠加海水潮位的顶托效应,大量雨水一落到地面上就在瞬间化作了让人头疼的道路积水。”中南市政设计院海南分院院长谢富强如是说。

     而在王晨看来,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溢流污水直排入河,导致大同沟、龙昆沟、秀英沟等城市内河在没有治理前水体均为劣五类,海绵化改造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

    “海口的积水改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改变碎片化建设项目的传统模式,系统化解决问题。”倪强指出。

    经过系统研究,王晨所在的中规院给海口解决城市内涝开出了一道“药方”:通过综合运用绿色(海绵项目)、蓝色(水体控制)和灰色(地下管网)基础设施,组合出最优方案。水生态敏感区以保护或修复为主,在规划初期就要留白,或者将占用之处让出来,增加调蓄空间;老城区由于建筑密度大,开挖困难,要结合旧改,逐步开展生态绿色建筑设施建设,并与灰色设施组合起来控制雨水径流;新建城区要从规划层面进行管控,在“两证一书”发放的条件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减量。

    蓝色方面,结合海口的水系布局,增加东西向的行泄通道,拦截上游来水,缓解龙昆沟和美舍河下游的排涝压力。如打通道客沟至红城湖,红城湖至美舍河,美舍河至南渡江的河口溪行泄通道。

    绿色方面,可利用城区的大面积绿地空间、水库等雨水调蓄设施,延缓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将高峰时期的流量暂时蓄存于调蓄设施中,待流量下降后,再将蓄水池中水排出,以削减洪峰流量,提高城市的排水和防涝能力。海口将采取两种雨水调蓄类型,一种是以水库、湿地、低洼地为主的雨洪调蓄;一种是城区以建设调蓄池的方式,利用既有的绿地空间,构建雨水调蓄体系。

    规划中,海口的雨水调蓄设施有水库5座,永庄水库、沙坡水库、羊山水库等;调蓄湖体18个,红城湖、金牛湖、东西湖、万绿园人工湖及部分低洼的时令湖等;湿地8座,凤翔湿地、白水塘湿地、玉龙泉湿地、五源河湿地、工业水库湿地、金牛湖湿地等。

    灰色方面,除了管网改造,重点是解决海潮与洪水同步给排涝带来的影响,既要设置排涝泵站,增加灰色地区排洪能力,同时也要结合绿色(海绵)思维,系统提升就地消纳雨水的能力。

    如今美舍河5个示范点的生态改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海绵效果,但要补的短板还有很多。解决海水顶托的难点非一日之功,何时开闸放水,何时关闸启动泵站,也不是凭经验就能拿捏得准确。

    “九龙治水的时代即将过去,排水建管体制改革已经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周健表示,加速疏浚修复既有管网,提升新建管网建设标准质量,在管理方面推进信息化智能排水管网建设等举措,都让海口离根治内涝沉疴更近了一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