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福建第一大海岛,形似麒麟。汽车沿着“麒麟”的尾巴入岛,来到地处海岛中心的竹屿湖,湖畔是一座联结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通枢纽。宽敞的沥青路在眼前舒展,窗外的各种花草树木令人赏心悦目。
“其实,这里也是高压电入岛‘一分为四’的枢纽,如果当初没有下决心建地下综合管廊,恐怕现在看到的将是林立的高压电塔和‘空中蜘蛛网’。”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副局长王建伟告诉记者。
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在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终结“马路拉链”带来的环境破坏、“空中蜘蛛网”影响城市美观,以及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是看得见的。而不远的将来,这一“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将实现电网、通信网等各类管网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为平潭擦亮国际旅游岛的名片打下基础。
破解城市发展之痛
过去的“拉链路”,挖了群众投诉,不挖群众也投诉
2009年,平潭县从福州经济最弱的一个县升格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由此拉开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
“又开挖了。”29岁的小李是在福州工作的平潭人。2016年,小李被选派回到实验区一政府部门挂职。他发现,几年下来,家乡已是高楼林立。一个多月前,小李出门时看到,小区外双向四车道的海坛东路,被围挡起来“开膛破肚”。
“听说是铺设排污管,这是好事,我们也支持。可好好的路这样挖怪可惜的!”小李的苦恼也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刚修好的一条路,今天切一下,明天开一刀,于是就变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拉链路”。
一定要挖吗?
“挖了群众投诉,不挖群众也投诉。”区交建局市政管理处是道路施工审批的部门,处长柯长盛深有感触地说,老城区特别明显,有的一年要挖五六次,但也没办法。比如,一些给水管道到了年限必须得换;人口越来越多,加上新修楼盘,远远超出老供电线路的负荷,也得换;以前各个部门各挖各的坑,导致地下管网密密麻麻、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就挖断,又得换。
道路之痛,亦是城市发展之痛。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平潭在建设南北走向主干道坛西大道时,以吸收我国台湾、深圳、广州、大连等地区和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经验为基础,探索建设了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实现124公里长的高压线缆入地,节约用地约2平方公里。也因此,才有了开头竹屿湖畔的美景。
究竟何为地下综合管廊?“简单地说,就是在城市地下建设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分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3种。”柯长盛说,平潭正在沿环岛路及中山大道主干线建设约33公里的综合管廊,将与此前的25公里相连,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到2020年,平潭将形成一个总长100.8公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纵两横四环”综合管廊体系。
破局管廊建设之难
新模式让管线各归其位,发展红利各方共享
拉起闸门,记者乘坐垂直升降梯进入已建成的一段管廊内部。明亮的走廊、整齐的架子、大小不一的电缆,乍看像是走进五金店的管线仓库。
此段管廊分为电力仓和综合仓,电力仓目前已投入使用,入岛高压电在这里各归其位。相邻的综合仓一侧,上半部是整齐的架子,下半部是水泥支墩,静静地等待光缆、通信、广电等线缆和给水管的进驻,另一侧留有2.5米的通道供电瓶车通行。检测、排水、照明等保障设施一应俱全。
“这样一公里造价约7000万元,刚开始很多人说太贵太超前。”王建伟说,经测算,前期的一次性投资比各部门各自破路挖沟的成本多不少,但从长期和综合的成本看,其实是省钱的,建成后几乎100年内不需要挖马路。
建地下综合管廊逐渐成为共识。经过争取,2016年4月,平潭入选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这让王建伟兴奋了很久,可新的难题来了。尽管3年可获9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但据测算,33公里总投资约38亿元,缺口还不小。
破局,需要新思路。
为期6个月,两次投标,去年底,总投资38.18亿元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一期)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成功签约,而这也是平潭综合实验区落地的首个PPP项目。项目引入社会资本30.54亿元,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中标。建成后,中标方成立管廊公司,未来25年,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
在王建伟看来,“财政补贴”和“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将改变市政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现状,实现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城市发展多方共赢。政府部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了职能的转变,由“运动员”变成“裁判员”,政府以按效付费的方式,通过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社会资本有了新去处,并可通过收取管线单位的入廊费和维护费,获得投资回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管线相关部门欢迎管线集中入地带来的各项便利。一举多得。
正所谓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新模式,让管线各归其位,发展红利各方共享。
破除“各吹各的调”
以管廊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错综复杂的地下网线,反映的其实是城市发展缺乏“一张蓝图”意识,导致各部门“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规划一定要先做!”这是刘栋钢的经验之谈。老刘,建筑专业科班出身,是7年前为支援平潭建设,第一批进驻平潭的挂职干部,平潭基础设施建设的拓荒者之一。当时,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负责人,老刘把很多时间耗在了协调挖断管线带来的赔偿、补救上。
“在修建环岛路等第一批主干道时,平潭几乎可以算是一张白纸。虽然沿线经过的大部分是小村庄,事先也进行过调查,可各种线路还是隔三岔五地被挖断,主要原因是此前布设管网时缺规划,各部门图省事,怎么方便怎么拉,最后成为谁也解不开的‘乱麻’。”老刘对这些记忆犹新。
这样的情况,也促使平潭在2011年下决心建设2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段。那年,老刘又把时间用在了与电力、供水、网络等部门的对接协调上,防止可能出现的管线打架现象。2012年年初,试点项目宣布开始动工。
与此同时,区里邀请了我国台湾、深圳等一批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全岛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其中就包含了给水、污水、排水防涝、电力、燃气等专项,从源头消除规划打架的可能。2015年,成立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管委会主任挂帅,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借此机会,协调融合各部门规划、建立统一的发展目标和空间蓝图,其最终落脚点是推动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福建将投资15亿元,同时推广运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力争全省在建管廊达100公里以上,并建成30公里。这也是福建首次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
福建平潭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破解城市发展之痛
2017-07-19 15:20 点击:2480